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要求,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于2019年启动了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

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新时代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贯彻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以下简称“国标”)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为基本依据,坚持“立德树人、厚植基础、突出实践、激励创新、推进复合、面向世界”,以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切实将新标准、新理念、新要求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学业深造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逻辑关

1.培养目标。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基础宽厚、专业精深、视野宽广,实践能力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瞄准未来5至10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精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科学提出毕业要求。须具体描述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毕业生的就业领域、职业能力、竞争优势及毕业5年后能够达到的职业状态或专业成就。

2.毕业要求。工科专业的毕业要求须完全覆盖《国标》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基本要求,其他专业不低于《国标》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应具有逻辑性,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规律,确保培养目标达成。

3.逻辑关系。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厘清每门课程在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毕业要求-修读课程”的关系矩阵。

二、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1.总学分。四年制理工科专业控制在160左右学分,非理工科专业控制在155左右学分,其中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5学分,非理工科专业不少于25学分。五年制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控制在200左右学分,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45学分。

2.不计入总学分课程。专业可在第一课堂设置不大于8学分的必修课程作为自主课程(考核结果分为:通过或不通过,不计入加权成绩),包括:新生研讨课、学术写作课程、学科前沿课程等,以适应专业教学改革需求。

3.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课程结构由两大课程模块构成,分别是通识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各课程模块的学分要求详见表1。

(三)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课程设置须保障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要厘清每门课程在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确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要求达成支撑关系矩阵,并在相应的课程大纲中予以明确。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详见表2。

三、考核和评价模式

提高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特别要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完善过程性评价的课程考核;要合理提高学业挑战度,以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考核成绩计算方法应明确写入课程教学大纲。

四、第二课堂

强化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融合。第二课堂总学分为12学分,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具体方案及要求由学生处据上级要求负责制定。

表1 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课程

类别

性质

课程主题及学分

主体课程

课程学分数

理工科

非理工科

通识教育70左右学分

必修

理想信念

与家国情怀

22

思想政治课程

14

14

军事理论

2

2

军事训练

2

2

体育课

4

4

大类基础

与科学素养

28

左右

数学与自然科学

24左右

满足国标要求

计算机基础

≥2

物理实验

2

国际视野与沟通表达

8

大学英语

8

8

选修

综合素质

与公民责任

12

左右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2

12左右

文化自信与艺术鉴赏

10左右

科学探索与创新发展

道德修养与身心健康

沟通表达与全球视野

专业教育90左右学分

必修/

选修

学科基础

38

左右

专业大类课程

38左右

满足国标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

其他课程

选修

专业发展

17

左右

专业选修课

17左右

个性需求

6

左右

可修读各专业的“专业教育”中的理论课程

6左右

必修/

选修

实践创新

29/21

左右

学科专业实践

17左右

13左右

毕业设计

8

6-8

创新创业学分

4

2

合计

160

左右

155

左右


表2 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内容

设置

门/学分数  

基 本 要 求

属性

大类基础

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等课程

26左右

学分

各专业。要合理提高课程的教学起点和课堂信息量,更新教学内容。

学校统一安排

通识课程

工程伦理课程

1学分

工科专业。须选修学校开设的工程伦理课程,培养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职业素养和道德责任。

通识选修课程

≥2门

设置五大类课程,见综合素质与公民责任。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2门

为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开设包含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等内容的课程。

经管

特色课程

双语(英文)课程

≥2门

各专业。设置双语或全英文课程。

专业

专业选修课程

17左右

学分

各专业。鼓励设置专业方向或模块课程,支持学生选择2个以上的专业方向或模块课程。

企业专家参授课程

≥4门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及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须满足该要求。

专业示范课程

课程思政课程

≥专业教育总学分的35%

各专业。有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融入点,教学中体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优良,可借鉴性强。

研究性课程

≥6学分

深化学生探究知识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效果优良,可借鉴性强。

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专业教育总学分的35%

各专业。结合国家金课建设标准,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优良,可借鉴性强。

实践

课程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实验项目总数的2/3

理工科专业。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综合类课程设计

≥2门

理工科专业。每门课程至少涵盖3门课程内容。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学年或社会调查论文

≥1门

文法、经管类专业。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创新创业学分

4/2学分

落实学校对创新创业学分的教学和管理要求。

自主课程

新生研讨课程

1学分

落实学校对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和管理要求。

学科前沿课程

1学分

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课堂组织形式。

学术写作课程

1学分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论文及报告撰写能力。

表3 主要课程安排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门

总学时

学期

适应专业

思想

政治

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1—2

各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48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3—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

48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2

64

3—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2

32

1—2


数学

类课

高等数学(工)

11

198

1—2

理工科

高等数学(管)

8

144

1—2

经管

高等数学(文)

5.5

99

1—2

文科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

3

54

3—4

理工科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

3

54

3—4

经管

线性代数(工)

3

54

2—3

理工科

线性代数(经)

2.5

45

2—3

经管

物理

课程

大学物理

7

126

2—3

理工科

大学物理(文)

3

54

2—3

文科

物理实验

2

64

2—3

理工科

英语

课程

大学英语(综合)

4

64

1

非英语、艺术专业

大学英语(高级)

4

64

2

学生除修读8学分大学英语课程,还须修读不低于2学分英语选修课程。

体育课程

体育

4

128

1—4

各专业

实践

课程

机械工程训练

≥1

≥30


各专业

军事理论

2

36

2

军事训练

2

112

2

认识实习

≥1

≥30


工作实习

≥4

≥120


综合类课程设计

≥2门

≥60


理工科

学年或社会调查论文

≥1门

≥30


非理工科

毕业设计

8

480

8

理工科

毕业设计(论文)

6~8

≥360

8

非理工科


五、学分计算

1.数学类、大学物理、军事理论课 1学分=18学时。

2. 理论课(含实验、习题)、体测课 1学分=16学时。

3.体育课、独立设置的实验课 1学分=32学时。

4.集中实践环节1学分=1个教学周=30学时。

5.毕业设计(论文)1学分=2个教学周=60学时。

6.军事技能(军训)1学分=1个教学周=56学时。

学分最小计算单位为0.5学分。

六、课程教学大纲

按照课程所承担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提出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育人要求,落实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设计和优化课程各教学环节,合理提升课程难度、增加深度、拓展广度。强化过程考核,制定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内容及标准,真正将毕业要求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

七、本科人才辅修学习培养方案

各专业须制定本科人才辅修学习培养方案。鼓励依托一个或多个专业,结合学科专业基本知识体系和职业发展需求,灵活设置辅修学习及其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辅修结业设置15-18个学分,辅修学位设置35-40个学分(含毕业设计)。所修读的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